潍坊科技学院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

| 暂存书架(0) | 登录



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8

题名/责任者:
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考论/齐晓红著
出版发行项: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ISBN及定价:
978-7-5228-1869-6/CNY128.00
载体形态项:
22, 338页;22cm
并列正题名:
Literature, language and mass politics:on the massific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s in the 1930s
其它题名:
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考论
丛编项:
北京文化研究丛书
个人责任者:
齐晓红
学科主题:
文学史研究-中国-现代
中图法分类号:
I209.6
一般附注:
本书受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出版资金资助
责任者附注:
齐晓红, 山东高密人。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2008-2009年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现供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副研究员。
书目附注:
有书目 (第324-333页)
提要文摘附注:
本书讨论中国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需要重新思考几个问题, 即文学是什么和大众是谁? 如果不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就无法理解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发生以及演变, 并且也容易把文艺大众化的特殊内涵泛化为一般的如何使文艺普及于大众以及如何将大众提高到能接受文艺的程度的问题。文学和语言都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标准的客观存在, 对它们是什么的认识和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关, 大众也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所指的词汇, 而是具有其历史阶段上的意味的。对大众的认识必须放到一个“关系”性的体系中来认识。作为1930年代的两种文艺类型—民族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双方所分别坚持的民族和阶级的立场互相对立, 但是又互相涵盖。本书与已有的研究中将现代文学中的“大众文学”只放在左翼文学叙述的框架之内评价其得失的做法不同, 而是将大众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放在一个历史互动的“关系”性体系中来叙述。就研究方法而言, 避免以往研究中存在着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的思维模式, 比如文学/政治、知识分子/大众等之间的关系也许不是截然对立的, 而是需要用历史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去强调运动发起的契机并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讨论问题。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
I209.6/49 2258172   文学书库(二)-三楼东南(301)     可借 文学书库(二)-三楼东南(301)
I209.6/49 2258173   文学书库(二)-三楼东南(301)     可借 文学书库(二)-三楼东南(301)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CADAL相关电子图书
借阅趋势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
 
姓名:
手机号:
送 书 地:
收藏到: 管理书架